20多年来,在华源集团董事长李俊的带领下,技术创新一直是华源集团下属公司华源实业公司发展的核心动力,贯穿于整个住宅产业化工作。目前,华源实业已逐步形成以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生活热水系统和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利用为核心,以中水回用、有机生物垃圾降解等为辅助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集成应用体系,通过规模化应用太阳能光热转换、光伏发电等先进的技术,降低了国家绿色康居示范项目建筑能耗与建设增量成本,有效提升了节能实效与公司发展长效的降本增效战略目标。据介绍,太阳能系统的应用,对于康居绿色住宅集成技术来说,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创新技术。
2014年,华源实业首先将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分布式光伏发电技术,应用在了库尔勒圣地欣城项目,峰值总功率达458.28千瓦,近7万平方米的公共区域,如车库、电梯、泵房、路灯等用电。此项技术的特点是:比市电高5伏,在光伏发电量充足的情况下用光伏电,光伏发电量不足时自动切换为市电,充分体现了华源康居绿色双示范小区“四节一环保”的科技含量,填补了我区低碳、生态和绿色示范住宅的空白。从规划、设计、论证到评审通过,华源实业技术创新人员付出了巨大努力与心血。
华源实业公司常务副经理蒲万里说:“由于之前新疆无此类项目,专家们在论证时争议很大,形成两种意见。通过后期的实施与实际运用,这种技术在我们项目运用相当成功。目前,小区的光伏发电已与城市供电并网。通过电脑联网,我们每天的光伏发电数据与运作情况,都要受住建部监察,至今没有一点问题。”华源实业技术创新团队专家觉得,未来几年,华源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光伏技术,将掀起技术革新的高潮。
随着城市规划的慢慢的提升,以及交通压力的飞速增加,近十年来,建筑地库雨后春笋般涌现,但顶板漏水一直是行业常见的沉疴。由于顶板同时具备防水、保温和绿植多种功能,出现渗透后易四处串水,特别难找到真正漏水点,这也是后期往往无法维修和解决的原因。新疆到了冬季,顶板上全是冻土,地库的保温十分重要但也是难点。
华源集团下属公司乌鲁木齐新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洪涛说:“集团住宅产业化的技术管理和技术集成,很多需要在我们这具体落地。因此,技术创新同样是我们持续不断的发展的动力,企业成立了主要领导参加的9人技术创新工作室,为打造更好企业、树立优良品牌积蓄磅礴力量。我们技术创新团队,本着为业主提供较为可靠、方便、舒适的建筑,联合自治区规划设计院,开展大量研究与攻关工作,找到一种新的防水材料,通过技术集成,很好地解决了阜康市、乌鲁木齐市和库尔勒市项目地库防水问题,其保温、屋面种植功能也得到完美体现。”
新城建筑公司施工生产管理部主任张磊说:“这是我们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利用新工艺新工法成功解决传统老问题的典型例子。库尔勒当地很多单位都参观学习我们的防水技术。目前,这种技术已被确定为自治区级工法标准,我们还因此被邀请参与编制了《反应粘结型高分子湿铺防水卷材CPS建筑构造》图集。”
20多年间,华源实业公司建设国家示范工程和节能建筑,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技术,都充足表现了绿色、环保和节能。其中的节能,从规划设计上就需要严格把关,尤其是在外墙保温节能,窗户的技术创新更重要,因为窗户的热量流失占到外墙的三分之一。只有外墙保温和型材保温很好地结合,建筑才能更加节能,因此对于窗户的设计,华源实业一直都采用最高标准值。
乌鲁木齐华源物业服务有限公司下属备利门窗厂厂长王传芳说:“我们正在乌市建设的华源·尚源贝阁项目,定位于创建中国住宅建筑群体鲁班奖,建筑节能必须要达到75%,窗户就成了重要考量因素。在集团董事长李俊的带领下,我们的技术团队前往天津、北京等地考察,并确定了一种新型建材——铝木复合材料,并联合天津厂家,进行新型窗户即高性能铝木复合窗研究。其中,传热系数K值经自治区建科院检测为1.3(传统是1.8),玻璃层数为四层(传统是三层),且玻璃上镀有银,夏天可防紫外线,冬天采光又不受影响。这种窗户的常规使用的寿命,可与建筑保持同生命周期,也吻合华源要做‘100年建筑’的住宅产业化理念。”
华源物业公司工程师王光庆说:“生产的全部过程中,对四层玻璃间进行了三道密封处理,连接处选用德国密封材料。经过十几次的模拟测试,这种窗户的水密性、气密性和抗压性很高,不但可确保风沙大的地区室内无灰尘,还能确保城市道路两侧50米内不受噪音困扰,降噪可达60%。”
受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委托,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科研、质检、设计、施工等专家对“HY-C97”铝复合高性能窗进行了产品鉴定。鉴定委员会专家及有关部门认为,这种技术在新疆建筑节能领域对外立面保温性能作出了贡献,是建筑节能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具备极高的推广价值,填补了我国严寒地区无高性能窗的空白。
说到这一令人自豪的新技术,华源实业公司副总工程师蒲海洋显得有些激动:“我们研发的这样一种材料,对新疆这种严寒地区的建筑太重要了!不久的将来,新疆也可以像内地甚至国外一样,安装漂亮通透的大窗户,甚至是充满现代气息与梦幻景致的落地窗了!而不需要过多的担心低温的影响。”这位年轻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憧憬与向往。
据悉,该“HY-C97”铝复合高性能窗,还获得了自治区科技厅颁发的认证书,被列为自治区建设行业科技成果项目和“全国十大建筑新技术”,其材料标准被写入国家部颁标准节能计算软件PKPM软件库。
在企业家精神与优秀企业文化引领下,华源人面对新技术新材料,总是如饥似渴。华源集团董事长李俊经常说,只要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有利于住宅产业化,有利于国家示范工程建设,无论困难多大、阻力多少、代价多高,都要坚定信心做下去。因为华源人深知,技术创新是成功的关键,是向更高远发展的保证。
随着国家大力推广清洁能源,近几年,一种空气源热泵供热技术应运而生,通过电驱动空气压缩机进行供暖,能效比可达1∶3,不但省电效率高,还节能环保。结合“电气化新疆”战略,以及住宅产业化与绿色建筑发展的切实需要,华源实业公司第一时间将这种设备试用到华源·尚源贝阁项目。对于先进设备的使用合作,他们不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结合新疆本地电力资源、天气特征情况、人居习惯、政策环境等,进行技术创新或是工艺创新。
蒲万里说:“在当地低温情况下,既要确保正常供暖,又要便于节能,因此我们分析、研究和讨论后,对这种技术的一些设备、参数进行了完善。目前,我们形成的超低温(零下35摄氏度左右)空气源供热技术,已在华源·尚源贝阁项目试运行良好,达到了壁挂炉所没有的效果,供暖室温可达30多摄氏度。据了解,近一两年,空气源热泵技术在个别单体建筑内有零星使用,但超低温技术且将其大面积运用到住宅建筑上,疆内只有我们公司一家。”
除了对热源进行技术创新,供暖终端方面,华源实业也进行创新。截至目前,新疆供热大致经历了散热器(暖气包)与地暖两个时代,但他们各自都有一些问题,尤其是地暖漏水后,很难检修并发现破损点,维修工程较大也烦琐。华源实业公司规划设计组工程师潘光磊说:“对此,我们已进行有关技术研究和论证,华源·尚源贝阁项目中将用踢脚线供暖代替传统地暖。这种创新技术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供暖功能,二是像普通踢脚线一样起到装饰作用。这种技术不但美观、室内升温迅速、节能,也方便安装维护。”
据了解,目前,国内建筑业共有新技术10大项100余个小项,而诸如把高性能门窗、超低温空气热源和踢脚线供暖等新技术充分应用到住宅建筑上,仅华源·尚源贝阁项目就占到了9大项23个小项。
为做好国家康居绿色建筑示范工程,20多年来,华源实业坚定住宅产业化方向,积极搭建“产学研用”平台,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协同创新,大范围的应用“七大成套技术体系”和“六大技术指标体系”,力求建筑的经济性、环境性、舒适性、功能性和安全性的平衡,集成应用多项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不断填补新疆建筑节能产品空缺,为企业长远发展以及降本增效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该公司连续七届获得“中国广厦奖”和三届“詹天佑大奖优秀居住小区金奖”,同时多次获得“规划设计金奖”“建筑规划设计金奖”“住宅产业成套技术金奖”“住宅创新金奖”等国家级大奖,还被住建部确定为西北地区首家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
华源集团董事长李俊说:“技术创新是公司发展的核心,是企业前行的灵魂,为员工成长创建平台,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恒久动力。技术创新,重要的是要观念更新、理念转变、研发创新、制造先进的思想,还要有‘两头向外,中间向内’的实践,也就是说,在创新研发过程中,要广泛寻求对外合作,以解决和突破产业化中一些难题与瓶颈;在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要把产品品牌与品质融合,打造企业良好社会品牌。同时,对内要加强员工能力提升、设备更新、工艺改造、专业培训和基础化管理等。”
李俊表示,这些年来,公司传承的文化,就是变革和创新的文化,并以精神的力量,形成创新的智慧。如上世纪90年代,企业确定开发房地产后,就选择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并按国家产业化标准搭建平台。接着,热力等一开始就被纳入产业化发展平台。20多年来,如果我们不在这样的平台上做事,企业早已不存在,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战略,现在企业的技术创新已经很了不起。
“创新就要流血流汗,就要饱尝痛苦的滋味,但最终华源人收获到更甜的幸福。结合产业化形成的企业‘四实三力’和‘三为文化’,建立起我们强大的思想力量,以‘长征’的毅力,紧紧围绕产业化发展勇往直前,形成一丝不苟、艰苦奋斗、努力拼搏、追求卓越的技术创新精神。只有这样的技术创新,我们企业才有美好前途,员工才有更好进步。”李俊说。
据了解,华源技术创新水平一直支撑着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尤其是创新成果和课题转化尤为突出。近年来,技术创新对华源的经济效益促进明显,2018年,热力增长15%—20%、物业增长35%。另外,员工工资随之增长15%—20%,税收增加并解决就业六七千人。李俊说:“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的效益是通过技术创新换来的。”
对于下一阶段的技术创新工作,李俊表示,要逐步提高技术研发在企业中的地位;技术创新要与产业化工作更好结合;技术创新要更精准,更加做好转化与应用工作;以专业化、智能化形成技术创新大数据,为今后企业更好创新做好储备。